【測測自己什么時候死】
拒絕
【血液測試可以預測生死,準確率高達80%,這是不是純屬迷信?】
其實這句話還是有一些道理的,因為平時去醫院檢查疾病的時候也會驗血的,從血液中確實可以查出一些疾病的。
【怎樣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死去】
這是算不定的,就算科學也不能準確算出這個時間
比較無聊的做法:網上有測試死亡時間和死亡方式的,你可以去測試一下
比較科學的做法:全身檢查一下,看自己有什么毛病,只能估測一下
比較快且準的做法:比如?。耗阆?011年4月1日死,那你就在那天自我結束了……
【人工智能新算法可預測人死亡時間準確率高達多少?】
目前到了瓶頸,除非有新的理論,否則不會有啥突破了
【怎么判斷人的死亡時間】
一、肌肉松弛
練功夫最講究的是入靜,做到全身上下各關節、各肌肉群都松弛。其實絕對的松弛,是任何活人都做不到的,只有死人才可能做到。人死后,通常出現的第一個尸體現象,就是肌肉松弛,那是絕對松弛,一點都不緊張。
法醫上的肌肉松弛,也叫肌肉弛緩,是指人死后,由于神經活功停止,肌張力喪失而出現的全身肌肉松馳、變軟的現象。其最主要的和首先的表現,就是面部表情喪失,瞳孔散大,眼微睜,口微張,皮膚失去彈性,全身肌肉普遍松弛,各個關節容易屈曲,四肢能作被動運動,以及小便、精液可能外溢等。
肌肉松弛現象一般可以持續1~2小時,待尸僵出現以后就結束。民間常說:“人都死便了!”就是指的死者經過肌肉松弛后,尸體出現尸僵變硬的狀況。凡是經過肌肉松弛階段的尸體,姿勢都基本相同。如果尸體處于仰面平臥狀態、則尸體姿勢通常是上肢微彎曲,頭微傾于一側,下肢伸直,足尖略向外翻,拇指向掌心彎曲并被其余四指覆蓋,手呈半握拳狀態。尸體背面如肩部、背部、臀部、小腿后面等柔軟而凸出的部位與尸體的襯墊硬面接觸后,因死后肌肉松弛而被壓成扁平狀態,并且不容易恢復原來的凸度。如果凸出部位與花紋的硬面接觸,則尸體接觸面的皮膚上便可形成與接觸物硬面相應的壓痕,如草席紋等。這些壓痕即使在變動尸體位置后也往往不易消失,只有到尸體腐敗時才消退。
以上這些在法醫學鑒定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,可以邦助我們判斷是否死后移尸,查明死亡時的原現場,從而幫助我們偵破案件。
肌肉松弛的人死亡后的一種普遍的尸體現象,但是也有例外,也有一些尸體不發生肌肉松弛現象。例如,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間,災然發生尸體痙攣。由于在這種情況下全身肌肉立即發生強直收縮,關節不能屈曲,因而不發生肌肉松弛。
二、尸體溫度的下降
有人對北京1030名正常人體溫進行統計,結果是:口腔溫度平均值為37.19℃,正常范圍為36.7~37.7℃;直腸溫度平均值為37.47℃,正常范圍為36.9~37.9℃;腋窩溫度平均值為36.79℃,正常范圍為36~37.4℃。
人體的正常體溫,是由體內的產熱散熱而保持動態穩定的,一般在37℃左右。人死后由于新陳代謝停止,體內不能繼續產生熱能,而尸體內部原有的熱能卻仍然通過輻射、傳導、對流和水分蒸發等方式不斷向外界散發。達就使得尸體溫度降低,逐漸變冷,直至與外界溫度接近或略低于外界溫度。這種尸體現象稱為尸體冷卻或尸冷。
尸體冷卻速度的快饅,常常要受到尸體的各種因素及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。尸體本身的因素,主要是指死者的年齡、身體狀況、死亡原因等。
在一般情況下,兒童和老年人的尸體冷卻快,青壯年較慢,剛生下來的新生兒,在死后5~10小時,即可降到與周圍環境相等的溫度。由于脂肪有保溫作用,散熱慢,因此,肥胖的尸體比瘦弱的尸體冷卻得慢。慢性消耗性疾病、大出血、溺死、大面積燒傷死者的尸體冷卻速度快,而猝死、機械性室息死、一氧化碳中毒死的尸體冷卻速度就要慢些。
此外,有的尸體在一定時間內,尸體溫度不但不下降,反而處于上升狀態,所以有人開玩笑說,人死了也會發高燒。例如,腦炎、流行性腦膜炎、流行性感冒并發肺炎等患者死后,由于細菌、病毒的作用,體內的分解增強,產熱活動增加,所以尸體溫度暫時可以處于上升狀態。又如,日射病患者死后,由于臨終時顱內溫度升高,神經系統功能發生障礙,其尸體溫度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不立即下降。再如,破傷風、癲癇或者士的寧中毒者,由于死亡前有較長時間的痙攣,體內產熱增加,所以死后尸溫也會持續上升。
外界環境的因素,包括周圍環境的溫度、衣著或覆蓋物的厚薄等情況。尸體周圍環境的溫度越低,尸熱發散越快,尸體冷卻也就越快。普通成年人的尸體,在通常室溫環境中(16~18℃)在死后的10小時內,平均每小時大約下降1℃,10小時以后下降速度減慢,經過24小時左右,尸溫就降至與環境溫度基本接近。在冰庫或冰雪中的尸體,大約經過1小時,即可完全冷卻,時間稍久即可發生冰凍,體內液體能結成冰塊,四肢、腦軀干完全凍硬,眼球內液體因冰凍、體積膨脹,致使眼球稍有外突。這種尸體若要進行解剖,應當先進行解凍。在溫度高達40~50℃的環境中,尸體溫度不冷卻,甚至有可能上升,就不發生尸體冷卻現象,因而也就不能利用尸溫的變化來推斷死亡時間。
尸體的衣著和覆蓋物對尸體冷卻也有一定的影響。裸露的尸體則冷卻較快,而衣著或覆蓋物較多、較好的尸體則冷卻較慢。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:有人在12月自縊身死,身著羊皮袍子。在其死亡后對其尸體進行檢查,發現其胸部、腹部皮膚尚有余溫,而裸露在外面的手、面部等己與外界溫度接近。在尸體冷卻的過程中,尸體各部位的冷卻速度并不是同步的。尸體的尖端邊緣部位都比軀干部位冷卻得快,尸體的表面又都比內臟冷卻得快。
在一般情況下,耳殼、指(趾)端、鼻尖最先冷卻,然后是四肢、軀干,最后是腋窩。
在各種情況下研究和檢驗尸體冷卻的過程中,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測定尸體溫度的方法問題。這是談論尸體冷卻的前提。方法不同,結果定然迥異。由于直腸的溫度比較穩定,測量直腸溫度的操作方法也比較簡便,所以一般都是從直腸里面測定尸體溫度。在環境不變的1和3小時后測量直腸溫度,用測定冷卻的方法確定尸體溫度的下降速度,可取得良好的結果。
在法醫學上一般不用尸體冷卻這一尸體現象來確定死亡,因為法醫學上認為體溫降至20℃或20℃以下可確定死亡,而即使在最有利于尸冷的條件下,尸體溫度要降至20℃或20℃以下,一般也要需要10~12小時。在這樣長的時間里,其他能確定死亡的尸體現象,如尸斑、尸僵早已出現。當然這并不是說尸冷這一尸體現象在法醫學上沒有意義,相反,尸冷下降的規律對于我們推斷早期尸體死亡時間具有重要的價值。例如,尸檢時,首先測定尸溫和環境溫度,取得兩者溫差;然后取得當地氣象部門的支持,查清在發現尸體前24小時的溫度、風力變化情況,再結合影響尸溫下降速度的多種因素,最后根據一些現成的統計表、公式等求得尸溫下降可能經過的時間。這可以作為推斷死亡時間的一種依據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,影響尸冷速度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,所以,利用尸溫下降的規律來推斷尸體死亡時間,應當結合其他尸體現象和因素
【測試你的死亡日期的網站是多少?】
www.deathclock.com